“开封有个包青天,铁面无私辨忠奸……”提到包拯,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歌。由于民间传说中他面容黝黑,因此得名“包青天”。包拯以廉洁公正、两袖清风而深受百姓爱戴,至今在开封仍有一座纪念他的包公祠,向世人传颂他的清正形象。
忠孝难两全,百善孝为先
包拯不仅在官场上为人刚毅、忠诚正直、不结党营私,而且在家庭中他也是一位孝子。宋仁宗五年,28岁的包拯通过了科举考试,荣获进士,并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。之后,他被调任江西建昌知县。由于父母年迈,包拯请求朝廷将其派往靠近家乡安徽合肥的地方工作。古人推崇孝道,朝廷应允了他的请求,将他任命为安徽和州的监税官。由于父母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,包拯毅然辞去官职,回到家乡照顾双亲,专心尽孝。
然而,尽管包拯尽了最大的孝心,天不遂人愿。几年后,他的父母相继去世。包拯在父母的墓旁守孝,他的孝行持续了三年,直到守孝期满,才重新回到了官场,担任天长知县。这一切为后来他在历史上的称号“包青天”奠定了基础。司马光曾评价包拯:“拯进士及第,以亲老侍养,不仕宦且十年,人称其孝。”
展开剩余74%包拯的孝道与遗憾:无人尽孝的难题
包拯一生有两任妻子。第一任妻子是李氏,但她早逝,且没有子嗣,因此关于她的历史记载较少。包拯的第二任妻子是董氏,出身官宦家庭,知书达理,性格温婉,是包拯理想中的贤妻良母。董氏在包拯为官之前就已经嫁给了他,可见她并非因势利而嫁给包拯。即便包拯辞官回家侍奉双亲,董氏也毫无怨言,默默支持丈夫。夫妻二人直到包拯35岁时才迎来第一个儿子包繶,作为独子,包繶自然得到了父母的宠爱。而包繶从小聪明、讨喜,是包拯心中的骄傲。
尽管包拯有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,但他依然面临“无后”的困扰。包繶健康成长到了19岁,凭借家世和背景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淮阳崔氏为妻,并育有一子包文辅,看似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。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,包繶因病去世,留下寡妇崔氏和年仅5岁的包文辅。没过多久,包文辅也因病夭折。包拯先后失去了长子和长孙,感到无比痛心和悲伤,但他依然理智冷静地劝慰崔氏改嫁。崔氏表示:“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,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,心满意足矣。”她的忠诚和孝心令人动容。
终老无子,意外的惊喜
包拯到了60岁时,按照古人的传统,家中邀请了亲友来为他祝寿。然而,包拯此时心中充满了悲伤,因为他没有子嗣可供照料,无法在晚年时享有子孙的尽孝。这让包拯感到未来无颜向已故的父母交代,内心愁绪难解。正当包拯感伤时,儿媳崔氏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:她透露包拯其实还有一个儿子。
这个消息让包拯一时不敢相信,面面相觑的他与董氏不知所措。原来,包拯的第二任妻子董氏曾安排包府的一名粗使丫头孙氏嫁给了包拯,但由于孙氏犯错,包拯将她赶出了家门。孙氏回到娘家,没想到怀孕了,而知情的儿媳崔氏悄悄探访并安慰孙氏,让她安心生下孩子。孙氏所生的儿子,正是包拯的次子。直到包拯60岁那年,这一秘密才被揭开。得知自己终于有了继承家业的儿子,包拯激动不已,给孩子取名包綖,希望他能延续包家香火。
包綖成长后,由于失去父母的庇护,一直由崔氏抚养。崔氏精心教育他,使包綖接受良好的教育,并期望他能继承包拯的清廉之风。后来,包綖不负众望,成为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,继承了包拯的名声。
崔氏的贡献与封赏
作为包拯的妻子,崔氏为包繶守节二十年,之后作为儿媳尽心尽孝,照顾公婆。她还作为长嫂,把包綖抚养成人,教导他成为一个正直的官员。崔氏的无私奉献获得了朝廷的高度评价,甚至被封为永嘉郡君,苏东坡还亲自为她写下了嘉奖诏书。这一切彰显了崔氏的高尚品质与大义。
结语
包拯不仅是历史上的清官榜样,也是一个忠诚与孝道并重的人物。他的生活和事迹让后人铭记,特别是他的家庭生活,充分展示了他在忠孝之间的艰难平衡和深厚的家国情怀。而崔氏作为包拯家庭的“大功臣”,不仅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节操,照顾家庭,也为包家延续了后代,成为了包拯家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同创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