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实习不能太看“名气”
去年暑假,我抱着 “银行实习听起来很厉害” 的心态,通过家里关系进了某国有银行的柜台实习。当时觉得银行名气大、稳定,写在简历上肯定好看,哪怕知道工作内容的含金量不会很高,也硬着头皮去了。
实习第一天就懵了:每天的工作是给客户取号、盖章、整理单据,重复到闭着眼睛都能做。带教姐姐人很好,但她也说:“咱们这岗位就是按流程走,不用多想。” 我试着问 “那有没有什么跟客户进一步对接的事要做”,她笑着说 “实习生不用懂这些,做好手头的事就行”。
展开剩余78%一周后,我开始失眠。早上醒来想到要去盖章,就觉得浑身乏力;午休时看着窗外的天空,突然很想念在学校做跟同学一起参加竞赛的日子——那时和团队一起策划活动,哪怕熬夜改方案,但想到是自己的心血,就觉得浑身是劲。
第三周结束,我鼓起勇气跟负责人说 “我想离职”。他很惊讶:“多少人想来都来不了,你怎么要走?” 我没说 “不喜欢”,只说 “想找更适合自己的”。离开那天,我想“原来一份不喜欢的实习,真的会消耗掉对职场的期待”。
2.找到自己的工作热情
今年三月,我偶然看到一家公益组织的实习招聘,岗位是“项目执行”,负责乡村助学活动的策划。投简历时特别忐忑,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,怕被拒。没想到面试时,负责人问的不是 “你会什么”,而是 “你为什么想做公益”。
我说:“大二时参加过学生会的支教活动,看到山里的孩子没书读,一直想再做些什么。” 这句话好像打动了他,一周后我收到了录用通知。
实习第一周,带教老师让我写一份 “乡村图书馆捐赠计划”。我盯着电脑屏幕,突然想起之前支教时,孩子们围着一本旧童话书看的样子,灵感一下子涌出来:可以联合高校社团搞 “图书漂流”,让城里的孩子写寄语,再寄到乡村小学。
那天我写方案写到晚上八点,走出办公楼时,晚风都是甜的。后来这个计划落地,看到孩子们收到带着寄语的图书时的笑脸,突然明白:原来 “喜欢” 是最好的驱动力 —— 你不会觉得 “这是任务”,只会想 “怎么能做得更好”。
记得有次去乡村调研,车程要 4 小时,土路颠簸得厉害,同组的实习生抱怨 “太苦了”,我却盯着窗外的油菜花田想:“下次可以在这里办个阅读活动,让孩子们在田埂上读书。” 那种想把事情做好的热情,是之前在银行实习时从未有过的。
3.喜欢是未来方向的指引
上个月和银行实习时的同事聊天,她还在柜台盖章,说 “准备考公,找个稳定的工作”。而我在公益组织实习的这三个月,不仅学会了写项目方案、做活动预算,更重要的是,我发现自己 “喜欢和人打交道,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”。
带教老师说:“你做活动时,总能注意到细节——比如给乡村孩子准备的文具,会考虑到左手写字的孩子;联系捐赠者时,会记得谁有过敏体质,寄快递时避开香水味的包装。这些同理心,是做公益最珍贵的东西。”
现在的我,已经确定了未来想走“公益项目管理”的路。虽然这个行业不如金融、互联网热门,但每次想到 “自己做的事能真的帮到人”,就觉得特别踏实。
上周有学弟问我:“实习到底该选热门的还是喜欢的?”我给他看了两张照片:一张是在银行实习时,面无表情地盖章;一张是在乡村小学,和孩子们一起举着书笑。
“你看,眼睛不会骗人的。” 我说。
最后,给选实习的你一些小tips:
【怎么判断这是不是你喜欢的实习】
① 想起第二天要去实习,是期待还是抵触?喜欢的实习,周末会忍不住想 “下周的活动该怎么弄”;
② 遇到困难时,是想 “算了” 还是 “我再试试”?喜欢的事,哪怕难,也会想办法解决;
③ 结束一天的工作,有没有 “今天学到东西了” 的满足感?哪怕累,也觉得 “值得”。
【找不到喜欢的实习怎么办?】
① 先列一张 “兴趣清单”:你平时喜欢做什么?是和人聊天,还是自己琢磨事情?是喜欢创意,还是擅长有条理地做事?
② 从 “小尝试” 开始:哪怕不能一下子找到完美的实习,也可以先做短期志愿者、参与校园项目,慢慢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;
③ 别被 “热门” 绑架:别人都说 “互联网实习好”,但如果你讨厌对着屏幕,就没必要跟风;有人觉得 “体制内稳定”,但如果你喜欢自由发挥,可能也会觉得束缚。
【实习中遇到“不喜欢” 怎么办?】
如果实在选错了,别硬扛。我的银行实习教会我的不是 “盖章技巧”,而是 “不喜欢的事,再光鲜也没用”。及时止损,才能腾出时间找真正适合的。
实习的意义,不只是给简历添一笔经历,更是帮你在踏入职场前,找到 “让自己发光” 的领域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同创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